附過壽日記 老人過壽,因我身份特殊,據年長的表姐明講,有些過壽中的關目,必須要由我們(出錢)辦。既然是農村風俗,老人家本就值得我尊重,適逢七十壽辰,我們自當辦理就是。早晨四點半起床,帶一塑料小提桶,冒雨連跑了三個菜市場,向熟人兩次手機求教指引哪里有賣的地方,才買到辦壽事的兩條紅鯉魚。怕那紅鯉魚或原本就放置久了或再有不測,立即開車送往鄉(xiāng)下辦壽事的地方。半途到經過的鎮(zhèn)上,找親戚家換了紅色小桶重新裝魚,才繼續(xù)趕路,呵呵,紅色為圖個吉利。 連跑幾十公里耽擱了兩三個小時,就為了那尺把長的兩條小魚。那小紅魚,因地方人家辦事方能用到,一般菜場極少有人售賣,害得我險些做不成孝子賢婿。倘今天真就購買不到那兩小紅魚,呵呵,我不知到那時罪孽該有多深重。到達目的地已是早晨六點多,吃過壽面(按照風俗過生日都要吃面條的,意為長壽的意思)?凑垇韼娃k的專業(yè)人等都在忙前忙后,我卻百無聊賴,前后伺看半天,既無可適合做之事,也無可說話之人,只好回到的車上,昏昏然進入夢幻,一直睡到接近中午十一點。 這時已慢慢的開始上客。前后三莊有來往的,三姑七大姨,姐家舅家的,娘家侄兒的,能來的全部到齊,門前路旁,點頭哈腰的打招呼,然后一個個前往上賬的地方(交錢)出禮金。 此禮金為主家和客人來往表示,金額的多少以雙方你來我往的曾經為基準,并參照當地一般的風俗。一般普通村鄰,現在禮金多為一百上下,至親二百上下,沒人規(guī)定。“今天你出我多少,下回你家有事,我亦出去多少!”這是地方相互來往的風俗。 不論雙方窮富,禮金不宜太多。否則下次你家辦事人家還禮時,人家若手頭拮據,無法出得此同等禮金,那時該如何是好? 這是農村人最講究的地方:“自家的飯可以少吃一頓,人家有事,禮,非出不可!” 活脫脫一幅“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畫面。 ――農村人,最要的就是那虛假的“面子!”以前我曾聽說一啼笑皆非的收禮金故事: 一男家辦事,來一嫡嫡至親。此至親或曾受此男家以前恩惠照顧,或遇機會暴發(fā),大概是現狀確是家富有錢,或為表現或為顯尊貴,一般人只出禮一二百元,這位至親竟一下子掏出兩千元人民幣到柜面上賬,驚得所有現場人竊竊私語、人人側目,個個都道“這是這家什么親戚?這么有錢?一出禮竟出兩千塊錢!” 信息立馬傳到這家主人的耳中,嚇得這家主人臉色刷色,急忙來從管賬處拿出此錢,連推帶搡中還給那滴滴至親,口中連連直說:“兄啊,你這不是幫我,是害我啊!”言下之意,哪一天這家嫡嫡至親家如果也辦事,你讓他一下子到哪拿出這么多的禮金來往? 書回原表。 一般禮金上賬后,就會換成拎在客人手里的禮袋,禮袋內一般情況下有塊狀的喜糖,有壽碗等。時代在前進,辦喜事的主家如果條件允許,也想在親朋面前更有“面子”,禮袋里那一塊多錢一個的壽碗已經被那年輕人喜愛的外觀漂亮的保溫杯代替。那手提袋里面還有一袋方便面,取長壽之意。 近十二點,鞭炮左一盤右一盤在門外幾十米的要道路邊啪啪的炸,煙花彈轟轟的在響,外面那地面上一會兒就浮了一層煙花鞭炮炸后的屑,還有彌漫未散去的硝煙。那些跟自家大人前來隨禮的孩子一個個捂著耳朵驚慌慌跑前攆后的看熱鬧,也不知道叫肚子餓。 在這間隔,喜氣洋洋的主家按遠親近鄰開始安排來客坐席就位。壽星家的至親長者安排坐在堂屋大廳里第一張桌位置上,以示尊重。余下的順理成章一個個依次入席。 看看時辰不早,主家的長者急匆匆對自家?guī)兔Φ淖又栋l(fā)話:“把煙酒拿上來,向各桌席發(fā)放到位”一陣最長的鞭炮炸響,震耳欲聾,此時宴席才算正式開始。 因等候久了,眾客人開始就狼吞虎咽,有勞力者坐多的桌面上,一會兒風卷殘云,各個碟兒碗兒刮干,害得那幫跑腿的阿姐們小腿直“如和炒面一般”的跑著上菜,一邊還發(fā)著牢騷:“一個個如餓狼一般,就不能吃慢一點?”。 漸漸酒足飯飽才放慢了夾菜的速度,客人們開始打開話茬兒。開始用酒或茶水敘舊中你來我往的吆三喝四,這才開始更加熱鬧起來……平鋪直敘并無起伏波瀾的瑣碎,自無碎嘴嘮叨的必要。閑暇中我和一個前來出禮的老人接觸,倒是略聊了深一點話茬。 這是一個在地方工作多年后退休和老伴一起賦閑在家的老人,子女均在城里成房立戶,他本人一月有三千多退休金。按理說有這樣條件的老人家應當天天過的自由自在、高高興興的,可是,聽他的話音,他也煩惱不少,最主要的是,“農村的禮多!”這是他煩惱的根源。 “都在一個地方上生活,低頭不見抬頭見,人家有事,來請,你能不去(出禮)?抹不開那個面子啊!”按他的話說:“像這過七十壽的,來出禮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是至親,而且一直有來往的?捎械亩嗌倌昀嫌H戚,遠的就差八桿子打不著了,成年累月也沒有來往,突然有一天,過來和你說是報喜的,說他家添一孫子,這孩子出世“十二天”要請一回,“滿月”要帶一回,一歲兒還要再請一回,唉,你說這怎么辦是好?再加上農村本生產隊的,有的人四十歲、五十歲就開始擺桌請客受禮,有的人家蓋房架梁也四鄰八方請到,唉,奇形怪狀的禮,三天兩頭層出不窮,每月拿點退休金還不夠出禮的,怎么辦才好?” 我知這也是農村民眾沉重負擔之一,能說什么好?此惡俗決非一日形成,原因不外以后幾種: 有攀比,有隨行跟風,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有借此撈一把的,甚至于有借此成為家庭致富的手段…… 民風既已如此,我一介草民,可有奈何?但我不得不問: 負擔已足以猛過“三兩五錢”農村隨禮的惡俗,是否也應當到了必要治理的時候? 呵呵,日記。

|